灵性所传教义
真正的所有权9. 能从这个世界带走的,才是一个人真正拥有的。来时所见,去时所留,皆只能享之于有生之时。然而,对于死后不得不放弃的,他们生前只能享受,而非真正拥有。那么,他们真正拥有的是什么呢?这无关肉体,仅关乎灵魂:智慧、知识、道德品质。这些皆是一个人生而带来,死而带走之物;无人可以剥夺和掠取,而且这一切在另一个世界比在这个世界更加有用。一个人离世之际是否比降生之时更加富有,这完全取决于自己,来世处境的好坏则倚赖于其所拥有之物。人们离乡背景,远去他国时,总会将在那个国家派得上用场之物装入行囊,而不会携带其他无用之物。所以,对你们的来世亦当如此,你们要为自己准备好在那里生活的一切有用之物。
旅客羁途,借宿于客栈,钱袋充实者,可订上等好房;囊中羞涩者,只能订间差房;身无分文者,便只能夜宿草垛了。人类进入灵性世界时也是如此:他们在那里的位置取决于自身拥有的财产;但这种财产并非以黄金来衡量。没人会问他们:“你在世间到底有多少钱?你生前曾担任过什么职位?你曾是王子还是工人?”他们只会被问道:“你带了什么回来?”这里不认可任何事物或头衔的价值,只认可个人拥有的所有美德。因此,从农耕这方面而言,工人可能比王子更加富有。哪怕王子声称自己在离世之前,已用黄金为自己买了门票,也是徒劳。他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这里的位置不能买卖,只能靠善行获得。”在世间,你可以用钱买地、修房子、建宫殿;但在这里,一切都必须靠心灵的品质来换取。你真正具备这些品质吗?如果具备,那么欢迎你,你可以去到最高之处,在那里尽享幸福;如果不具备,那你就必须去到最低之处,在那里得到与你所有相对应的待遇。(帕斯卡,日内瓦,1860 年)
10. 世间万物皆属于上帝,上帝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分配它们,人类不过是这些财物的管家,是诚信程度和智力水平不尽相同的管理者。上帝让某个人拥有财产往往大有深意,那些认为自己最有资格拥有财富之人,财富往往会对他们绕道而行。
你或许会说,对于继承的财富来说,这可以理解,但是通过劳动获取的财富就不一样了。勿庸置疑的是,正义之财,当取之有信。所谓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富,即
不可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若损他人之利,取不义之财,一分一厘,自有后报。然而,生前凭自身努力谋取财富,是否就意味死后仍对财富具有支配权呢?将财富传于后人,而后人无所事事,坐吃山空,这样的警世案例并不少见。这是因为上帝并不想让财富落于这些人手中——此乃上天之意,不可违也。一个人生前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善用或滥用财富,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当然不能。上帝之所以允许人们获得财富,可能希望在现世奖赏他们的努力、勇气和毅力。然而,倘若有人只是借财富来满足自己的感官享受或虚荣心,抑或因手中的财富导致自身的失败,那么还不如不要拥有财富;一手百般敛财,一手散尽家业,辛辛苦苦,却落得两手空空,功德全无。待离开人世之际,上帝会告诉他们奖赏已赐,别无所期。(M.,守护灵性,布鲁塞尔,1861 年)
财富的利用11. 你们不可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金钱。金钱能带给人目空一切的优越感,让人纵情声色、贪恋享乐,多少爱财如命之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为了获取财富,甚至不惜出卖灵魂。你们若是这样的人,可要牢记这一点:你们绝不可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金钱!所以,你若觉得自己被肉体的贪念辖制,就当赶紧摆脱这一枷锁,因为公正严厉的上帝必会对你说:“我交给你打理的财富,你究竟对它做了些什么,你这不忠的管家?你只知道用它来满足你的个人欲望,却可曾用它去做过半点好事?”
那么,怎样才是利用财富的最佳方式呢?透过“彼此相爱”这句话,我们可以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此语恰好隐含了善用财富的秘密。凡一心关爱他人者,其一举一动皆会为上帝所见。善用财富最令神喜悦,慈善便是其中之一;这并非那种冷漠自私的施舍,不是略散余财、薄济周遭,而是爱意满满的仁慈,是主动寻找不幸之人,使之振作而不羞辱对方。富有的人啊,你们应当散尽余财、广济苍生。当多行善事、多多施予,即使是你们生活的必需之物——因为你们的必需之物乃有奢侈之嫌。然而,要懂得施之有道,予之有方。不要因为担心上当受骗而回绝那些抱怨求助之人;救人如治病,当寻根究源。首先,要寻求缓解之法;然后多方了解情况,看看工作、劝告甚至友善的态度能否比慈善捐款更有效。除了施财济苦,你们还要向世人传播爱上帝、爱劳动和爱他人的理念。善用财富,不要让它成为你们沉沦堕落的借口,而要让它成为你们大行善事、广积功德的工具。对于智慧财富的运用也当如金钱财富一样。要将你们毕生所学传于众人,将仁爱的种子撒播于世间,待它们结出丰硕的果实。(舍沃罗斯,波尔多,1861 年)
12. 人的生命如此短暂,而你们心心念念只想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对本应终生倚仗的道德修养给予的重视和投入的时间却如此之少,一想到这一点,我总会感到痛心疾首。有的人看似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旁人就以为他所做的是关乎人类重大利益的伟业,可大多数情况下,此人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和虚荣,抑或只是为了放纵自我。有多少悲伤、忧愁和痛苦是你们自找的;又有多少个为了发财致富的不眠之夜是根本不必要的!站在这种盲目无知的高度,一个人因过度迷恋于财富及其带来的享乐,哪怕付出艰苦的劳动也在所不惜,便常常以为自己是一个勇于牺牲、功德无量之人——仿佛他们实际上是在为别人付出,而非在为自己工作!这样的人真是愚蠢之极!难道你真的以为一个人完全不在乎来世,不在乎每个享受社会生活好处之人对手足情谊所承担的责任,只因一己私欲、贪婪或傲慢承受些烦恼,付出些努力,这一切就会被考虑在内?你所能想到的,不过是自己的凡身肉体,你那自私自利的内心只 在意自己过得舒不舒服、快不快乐。因为你忽略了一点——肉体虽会死亡,灵性却会永生。那个曾经对你如此珍视和关怀的主人变成了你的暴君。他对你的灵性颐指气使,因为你的灵性早已沦为其奴隶。难道这就是上帝赐予你此生的目的吗?(守护灵性,克拉科夫,1861 年)
13. 上帝将财富交到人类手上,人类不过是这些财富的受托人和管理人,因此,关于人类如何根据其自由意志对这些财富加以利用,上帝必会对此进行严格考量。所谓滥用,是指只用财富满足一己私欲;相反,所谓善用,是指始终将财富用于助人行善。功德的大小与自我的牺牲成正比。捐款仅仅是利用财富的方式之一:它能减轻痛苦,让人免受饥饿和严寒,为无家可归之人提供庇护。然而,作为一项同样迫切和值得称赞的义务,就是要从源头上防止不幸的发生。这正是富甲一方者的首要使命,即借助自己雄厚的财力,更好地推动各种项目的实施。这些项目不仅能让人们获得合法收入,还会产生积极影响,因为劳动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进步和尊严的提升,人们会因能够自食其力而感到自豪;相反,单纯接受施舍只会让他们觉得羞辱和丢脸。财富若集于一人之手,就当如活水之源,灌溉四周,使一方之地得享丰饶与安乐。哦,你们这照耶和华安排使用钱财的富足之人哪,你的心必将率先得到慈善之泉的滋润,消乏解渴。在这一生中,你将在灵魂上享受到不可言喻的喜悦,这种喜悦不同于因自私自利而获得的物质上的喜悦,那是只会让人内心空虚的喜悦。你的名字在世间必受到祝福;当你离开之际,至高无上的主必会像关于钱币的寓言故事中所描述的一样对你说:“你这个值得信赖的好奴仆,进来和我一起分享快乐吧。”在这个寓言故事中,那个将主人交给自己看管的钱币埋在地里的仆人不恰恰代表了一个只会让手中财富变得毫无价值的贪婪之人的形象吗?如果说耶稣所讲侧重于施舍,那是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那片土地上,人们并不清楚艺术和工业日后会创造出怎样的成果,也不知道财富可以有效地用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凡能施予他人的,无论多少,我都要对他们说:必要之时,可以施舍周济,但应尽量转变为报酬的形式,以便让人们在接受时不至于感到羞愧。(芬乃伦,阿尔及尔,1860 年)
超然于世俗财物14. 我的兄弟姐妹们,我的朋友们,我来这里是为了略尽绵薄之力,好助你们在前行的道路上无所畏惧、一往直前。我们彼此亏欠,只有通过灵性和化身之间真诚的手足情谊才有可能重生。
你们对世俗财物的迷恋是阻碍你们道德与灵性进步的最大障碍之一。这种迷恋会破坏你们的情感能力,使你们一心只关注物质。你们不妨扪心自问:财富能带来纯粹的幸福吗?难道你们的钱箱装满了,内心就不空虚了吗?难道花篮下面不是总藏着一条蛇吗?我理解一个人通过勤奋和光荣的劳动获得财富所得到的应有的满足;可这种得到上帝认可的自然满足,全然不同于湮没其他所有情感、麻痹内心冲动的迷恋,也全然不同于利欲熏心的贪婪和挥霍无度的浪费:上帝将仁慈放在这两种恶习之间,仁慈是一种圣洁而健全的美德,它教导富人施舍而不炫耀,让穷人得到帮助而不会感到卑贱。
无论你的财富继承于家庭,还是通过自身劳动所得,有一点永不能忘记:一切皆来自上帝,亦将回归上帝。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你的,甚至连你可怜的肉体也不属于你:死亡会剥夺你的生命,就像它会剥夺 所有其他物质财产一样。你们只是受托人,而非所有者——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上帝借给你的,你最终是要还的;而上帝借款的条件是,至少应将盈余之物施予所需之人。
你的一个朋友借给你一笔钱。不管你诚信与否,你都会小心翼翼地还清借款,并对朋友心怀感激。而这,正是所有富人的处境。上帝便是天国的朋友,他将财富借给世人;除了仁爱与感恩,他自己别无所求,但他要求富人对穷人施以援手,因为穷人和富人一样,都是他的子民。
上帝托付给你们的财富,激起了你们内心强烈而疯狂的贪念。你们是否从未想过,你们对如自身一样转瞬即逝的财富如此迷恋,可总有一天你们要对上帝交给你们看管之物有所交代?你们是否忘记了,上帝给予你们财富,其实是赋予了你们在这世间充当慈善部长的神圣角色,是要让你们成为智慧的传播者?若你们仅仅为了自身利益而滥用上帝交给你们看管之物,你们不就成了一个不忠的受托人吗?你们有意忽视自己的职责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铁面无情的死亡会扯下你们隐藏的面纱,迫使你不得不向那个曾经帮助过你们,而此刻却身穿法官长袍站在你们面前的朋友做出交代。
在世间,你们所谓的“美德”不过是赤裸裸的自私自利,所谓的“节俭”和“远见”不过是无餍和贪婪,所谓的“慷慨”亦不过是对自己挥霍无度——这种自欺欺人的粉饰显然徒劳无益。好比有一家人,父亲从不施财行善,一心只想存钱攒钱,宣称这样做是为了将尽可能多的财产留给自己的孩子,以保他们衣食无忧。我承认这个人是一个很正直、尽责的父亲,这一点无可厚非。但这自始至终都是指引他的唯一动机吗?很多时候,这难道不是他为了让自己对于世俗财产的迷恋在他自己和世人眼中看起来具有合理性而在良心上所做的一种妥协吗?即便承认他慈父般的爱是唯一的动机,难道这就是他忘记在上帝面前拥有手足情谊的同胞的理由吗?当他已经富足有余的时候,难道他少留一点财产就会让自己的孩子衣食不保吗?相反,难道这不是给孩子真正上了一堂何为自私自利铁石心肠的课吗?这难道不会扼杀孩子对他人的仁爱之心吗?为人父母者,如果你们认为这样做会让孩子们更加爱你,那就大错特错了。教他们自私自利地对待别人,无异于教他们自私自利地对待你自己。
那些依靠努力工作和辛勤汗水换取财富的人们常说,只有自己挣来的钱,才能更充分地认识到它的价值。这一点千真万确!那么,愿那些自称真正懂得金钱价值之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善为良,他们将比那些出身富裕却对劳苦一无所知之人修得更大的功德。但另一方面,如果这些人记得自己遭受的苦难和付出的努力,却仍对穷人自私自利、冷漠无情,那么他们的罪过就比别人更大,因为他们既是因个人经历而深知隐藏于贫穷背后的悲伤,就更应当心甘情愿去救济他人。
遗憾的是,富人对于财富的迷恋之情往往堪比他们的虚荣心。在穷人乞求帮助时,不少新晋富豪并不会向穷人施以援手,而是在他们面前大肆夸耀自己奋斗的故事和成功的诀窍,最后抛下一句:“去做我做过的事吧。”在他们看来,上帝的仁善与自己拥有的财富无关。这一切全归功于他们自己。他们的虚荣心蒙蔽了他们的双眼,遮盖了他们的双耳。尽管他们精明能干,却不明白上帝只需一个字就能让他们一无所有。
挥霍财富并不等于对世俗财物的超脱,而是粗心大意和漠不关心。作为这些财产的受托人,人类既没有权利挥霍它们,也没有权利为自身利益而没收它们。挥霍不是慷慨,而是自私的一种表现。那些为满足幻想而挥金如土之人,对于需要帮助之人却一毛不拔。超然于世俗财物在于理解财富具有的真正价值,在于懂得如何将财富用于帮助他人,而不仅仅是满足私欲;在于不以牺牲自己来世的利益为代价获取财富,也在于如果上帝想要收回,对于失去财富也毫无怨言。若因未曾预见的不幸而另谋他职,当如是说:“主啊,你已给了我财富,又拿走了我的财富。愿您的意志得以达成。”这才是真正的超脱。首先,要顺从;要相信给了你财富又拿走你财富的上帝还能将财富重新交还给你。要勇敢地抵御会让你失去力量的沮丧和绝望。永远不要忘记,上帝每每让你遭受打击,总会在你体验了最艰辛的考验后给你安慰。不过,最重要的是要记住,有的财产远比世俗财产具有更大的价值,这种想法有助于超脱尘世。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重视程度越低,他在损失这一事物时就越不容易受到影响。迷恋世俗财产之人就像孩子,眼里只能看到当下。那些没有这种执念之人就像成年人,他们能理解救世主的预言:“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能看清事物最重要的本质。
耶和华吩咐任何人不可随意抛弃自己的财产,任凭自己沦落为乞讨之人,因为这样他们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这种行为常常被误解为对尘世财物的超脱,其实,这不过是自私自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它推卸了财富拥有者所应承担的责任。上帝将财富赐予那些貌似有能力为众生打理财富之人。因此,富人是拥有使命的,完成这一使命会给他们自身带来利益和好处。拒绝上帝赐给你的财富,就等于放弃了你若能妥善管理财富所能获得的好处。没有时当知如何白手起家,拥有时当知如何善加利用,必要时当知如何牺牲成全,唯有如此,才算是按主的安排行事。愿那些拥有世间巨大财富之人能对自己说:“我的上帝啊,您给我派了一件新的差事;求您赐我以力量,照您的圣意行事。”
我的朋友们,这就是我想告诉你们的关于超然于尘世财物的道理。总而言之,就是要知足常乐。你若穷困潦倒,不要嫉妒富人,因为财富并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你若富足殷实,切不可忘记你的财物是别人托你看管的,你要好好打理这些财物,就好像要认真盘算你的花销一样。不要利用你的财产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和欲念,也不要做一个不忠的托管人。不要认为你有权仅为私人用途而处置任何东西,这些只是借款,而非礼物。你若是无法偿还,当初就不该提出要求;要记住:一个人接济穷人,就相当于在还他与上帝订下契约的债。(拉科代尔,康斯坦丁,1863 年)
财富的传递15. 上帝允许世人在一生中享有财富,而人类仅仅只是上帝所赐财富的受托人,这一原则是否剥夺了人们将财富传递给后人的权利?
人们死后可将生前享有的一切正当地转移给他人,因为这种自由意志所产生的结果始终取决于上帝的意志,即防止后世子孙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意志。正因如此,我们才会看到表面胜券在握的财富瞬间灰飞烟灭的情况。因此,人们想让自己手上的财富世代相传的愿望是徒劳的,尽管这并未剥夺其转移所借之物的权利,因为上帝在其认为适当时会收回其后世子孙的财富。(圣·路易斯,巴黎,1860 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这一生动的比喻看似有些牵强附会,因为人们可能看不到骆驼和针眼之间有 何关系。然而,在希伯来语中,“骆驼”和“绳子”是同一个词。[萨西]译本 中使用的是前一种含义,而耶稣可能指的是后一种含义。这样看上去至少更合情理。——作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