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要追求圆满
■ 圆满的特征
■ 善良之人
■ 善良的灵性主义者
■ 关于农夫播种的寓言
■ 灵性所传教义
. 责任
. 美德
. 上级与下属
. 世间之人
. 对肉体与灵性的照顾
圆满的特征1. 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敌人,要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如果你们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人,那么,你们能得到什么奖赏呢?就连税吏也能做到这一点,不是吗?如果你们只问候你们的兄弟姐妹,你们哪里比别人强呢?就连非教徒也会这么做,不是吗?所以,
你们必须像你们的天父那样尽善尽美。(《马太福音》第 5 章第 44 节和第 46 节至第 48 节)
2. 既然上帝万事皆已达到无限圆满,那么单从字面上来理解,“你们必须像你们的天父那样尽善尽美”这句箴言其实假定了绝对圆满的可能性。如果说造物能与造物主一样尽善尽美,前者便与后者无异,这是不被容许的。然而,对于耶稣所说的话,人们却未能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他的本意在于向世人树立一个榜样,并告诉世人要努力去效仿这一榜样。
所以说,这句话中所指的圆满具有相对性,它是人类可以达到的,与神性最为接近的相对圆满。这种圆满具体包含什么呢?耶稣说:“要爱我们的仇敌,善待那些恨我们的人,要为迫害我们的人祷告。”他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圆满的本质其实是最广义的仁慈,因为它包含了对其他所有美德的践行。
事实上,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所有的恶习——哪怕只是最简单的缺点——最终都会无一例外地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仁慈的情感,因为它们无一例外皆源于自私和傲慢,而这恰恰与仁慈背道而驰。任何过分激发个人情感之物,都会或多或少摧毁或削弱真正仁慈包含的要素:仁爱、宽容、克己与奉献。就以爱敌人、爱邻居而言,这种爱无法与任何和仁慈相悖离的缺点同生共存,因此它始终是道德品质优劣与否的代表。故圆满的程度与这种仁爱的范围成正比。正因如此,在向门徒传授了关于无上仁慈的教义之后,耶稣对他们说:“所以,你们必须像你们的天父那样尽善尽美”。
善良之人3. 真正善良之人是那些以最纯洁的方式践行公正、仁爱和仁慈法则之人。在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时,他会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违反了任何法则,是否曾为非作恶,是否竭尽
所能地行善为良,是否做到了让人无可指责抱怨,以及自己对他人所做之事是否有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他相信上帝,相信上帝的良善、公正和智慧。他知道万事万物不可不得到上帝的允许,故凡事皆服从上帝的意志。
他相信有来世,故重灵性财产,而轻世俗财物。
他知道,人生的一切变迁、一切痛苦、一切失望皆是考验或赎罪,他顺从接受,从不抱怨。
他满怀仁慈之情,关爱他人,不求回报,以德报怨,以善报恶,护弱者而不畏强势,为公正常牺牲自我。
他为自己所散播的恩惠、所提供的服务、所带来的快乐、所擦干的眼泪以及给受苦之人的安慰而感到满足。他总是先人后己,厚人薄己。与之相反,自私之人总是锱铢必较,患得患失。
善良之人和蔼亲切、高尚仁慈,他善待所有人——不论对
方的种族或信仰,因为他将所有人都看作自己的兄弟姐妹。
他尊重其他人坚持的真诚信念,从不谴责与自己拥有不同信仰之人。
他时时以仁慈为向导,告诉自己,那些对他人尖酸刻薄、恶语相向之人,那些态度倨傲不屑、伤害他人情感之人,那些原本可以避免或减轻伤害,却执意要给他人带来痛苦或制造困难之人,他们都未能履行爱他人的责任,不值得上帝的仁慈。
他没有仇恨,没有怨念,也没有复仇的欲望。他以耶稣为榜样,宽恕与原谅他人之过错,只记得他人所行之善事,因为他知道原谅他人,自己也会得到原谅。
他宽容别人的缺点,因为他知道自己也需要得到别人的宽容,他时刻以基督所说的“让无罪之人扔第一块石头”这句话来警醒自己。
他从不以挑剔别人的缺点或引起别人的注意为乐。若非迫不得已,也总会多看他人尺长而少念他人寸短。
他常剖析自身不足,努力克服弊端。他倾尽全力,只为让自己日进日新。
为升华灵性、提高才能,他甘愿舍弃其他;相反,他人凡有可取之处,则每每赞扬有加。
他从不贪恋自己的财富或个人的优越条件,因为他知道,赐给他的一切都可以被收走。
他使用自己的财产,但从不滥用,因为他知道,这些财产是他必须负责的一笔“存款”,对他而言,将这些财产用来满足自己的欲念是最糟糕的一种利用方式。
如果社会等级将其他人置于他的依赖之下,他会善待他们,因为在上帝面前,他和他们是平等的。他会用自己的权威来提升他们的士气,而非用自己的傲慢来打击他们。任何可能让下属感到痛苦之事,他都会小心翼翼地避免。
相反,若他身居下属之位,也会理解自己的职责,并且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参见第十七章第 9 节)
最后,他会尊重自然法则赋予他人的所有权利,因为他希望自己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
关于善良之人,上述所列并未涵盖其全部品质,但努力拥有这些品质之人,最终将会拥有所有其他品质。
善良的灵性主义者4. 只要对灵性主义有了充分的理解,尤其是充分的感悟,就必然会出现上面的结果——这是真正的灵性主义者和真正的基督徒具有的特征,因为这两者是合二为一的。灵性主义并不在于标立任何新的道德,而是在于让那些心存质疑或动摇不定之人拥有一种坚定而开明的信仰,从而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践行基督的道德。
尽管如此,许多人虽然相信显灵现象,却并不理解其后果,也不理解其道德含义,即便他们理解了,也不会以身践行。其原因究竟何在?是由于这一学说缺乏严谨性吗?绝非如此,因为这一学说中并未包含任何可能让人产生误解和歧义的寓言或象征。它在本质上清晰明确,这也正是其威力所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智力水平。这一学说没有包含任何神秘之物,信奉者也并未拥有任何需向普通人隐瞒的秘密。
既然如此,那理解这一学说是否需要超常的智力水平?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看到,有的人智力超群,却完全无法理解这一学说,而有的人智力平平——即使只是刚刚离开青少年时期的年轻人——却令人难以置信地能够精确理解其中最细微的玄妙之处。这一原因在于:灵性主义科学在
物质方面,往往只需要通过眼睛就能观察,可它在本质方面,则需要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即所谓的“道德意识的成熟性”,这与一个人的年龄大小和教育水平无关,因为它是道成肉身的灵性所固有的特性,取决于灵性自身的进化程度。
在某些灵性身上,由于物质纽带太过牢固,笼罩灵性的迷雾遮蔽了他们无限的视野,以致于灵性无法超脱于世俗事物之外。因此,他们难以打破自身的喜好或习惯,因而他们总是无法很好地理解非自身所有的事物。对他们来说,相信灵性只不过是件稀松平常的易事,但这对于改变他们的本能倾向并无任何作用,或者说作用寥寥。换言之,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有一束光,可这束光并不足以给予他们引导,也不足以赋予他们克服自身倾向的强大意愿。这些人更感兴趣的是显灵这一现象,而非其蕴含的道德,后者在他们看来陈腐而单调。他们不断要求灵性告诉自己新鲜的神秘事物,却从不问自己是否有资格去探知造物主的秘密。这些人皆不能称为真正的灵性主义者,他们或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或疏离同胞、冷漠无情,或拒绝承担自我改进的义务,或与缺点相近、偏见相似之人臭味相投、同流合污。尽管如此,既能接受这一学说的原则,就迈出了第一步,有了这一步,来世才能更容易迈出第二步。
真正可以称之为名副其实的灵性主义者的,是那些道德进化程度更高之人。他们的灵性对于物质的支配更彻底,这使得他们对来世拥有更清晰的认识。灵性主义学说的原则会触及他们的内心深处,而前者对此则全然无动于衷。简言之,
他们的心弦被触动了;因此,他们的信仰不可动摇。有的人如音乐家,闻弦音而知雅意,有的则只闻其音,不解其意。
只有在道德上不断改进自我,努力克服邪恶倾向之人,才是真正的灵性主义者。前者见识短浅,却自以为是,后者能深刻地洞悉事物,努力超脱自我,只要意志坚定,总能达成目标。
关于农夫播种的寓言5. 同一天,耶稣走出屋子,坐在湖边。很多人聚集在他周围,他只好到一条小船上坐下来,人群还留在岸上。他用寓言教给人们许多道理。他说:
“有个农夫去种地。播种的时候,有些种子落在路边,被飞来的鸟儿吃掉了;
另外一些种子落在浅土的石地上,因为土浅,种子很快就发芽了,但是扎不下根,太阳出来一晒,他们就枯萎了;
有些种子落在荆棘丛中,被长起来的荆棘埋没和窒息了;
还有些种子落在肥沃的土壤里,结出的子粒比种下的种子多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上百倍,
凡能听见我说话的人,听着。”(《马太福音》第 13 章第 1 节至第 9 节)
“所以,听着,这是农夫播种的故事的含义。
当一个人听到了天国的福音却不能理解它的时候,魔鬼就来把播在他心中的福音夺走了,这就是落在路边上的种子的含义。
落在石头地上的种子,指的是这种人,他听到福音便立刻欣然接受,但是福音没有在他心中扎根,只不过是暂时的。一旦福音给他招来麻烦或迫害,他立刻就放弃了。
落在荆棘丛中的种子是指这种人,他虽然听到了福音,但是却让尘世的烦恼和金钱的诱惑窒息了福音,结不出果实。
落在肥沃土壤里的种子指的是这种人,他听到了福音,心领神会,并且结出硕果——有时增加三十倍、或六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果实。(《马太福音》第 13 章第 18 节至第 23 节)
6. 农夫播种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受益于《福音书》教义的方式存在细微差别。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福音书》的教义不过是一纸空文,就像落在石头地上的种子一样,不会有收成!
这个寓言同样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灵性主义者。这难道不是这几种人最鲜明的写照吗?有的人只对物理现象感兴趣,却未从物理现象中悟出任何道理,因为他们只将其当成了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对象;有的人在通灵时只一味猎奇寻鲜,他们之所以感兴趣,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想象力得到满足,即便接受了这一学说,也会很快恢复当初的冷酷无情与漠不关心;有的人觉得这些忠告很好,令人信服,却只将其用于别人,从不用于自己;最后,还有一些人,教义对他们而言,就像种子落在肥沃的土壤里一样,会结果丰硕的果实。
灵性所传教义
责任
7. 责任是一个人的道德义务,首先是对自己的道德义务,其次是对他人的道德义务。责任是人生的法则,它既存在于最微小的细节中,也存在于最崇高的行为中。在这里,我想要讲的只是道德责任,而非职业方面的责任。
从情感方面来说,责任很难得到履行,因为它违背了自身的利益和内心的诱惑。胜了,无人见证,败了,也无人管束。一个人内心的责任感由他们的自由意志决定。良心的谴责犹如内心正直的守护者,它给人警示和支持,但同时也会退缩,尤其在欲念强辞夺理的诡辩面前,往往会显得无能为力。忠实地顺从内心的责任感会令人感到振奋,可这样的责任又是如何确定的呢?它始于何处,又止于何处?
责任恰恰始于你对他人幸福或安宁的威胁,止于你不愿逾矩越规的极限。
上帝创造了众生,在痛苦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卑微还是伟大,无论无知还是博学,每个人都免不了遭受苦难,原因无他,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对其所行之恶做出明智判断。然而,对于善而言,并不存在同样的标准,因为善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
在痛苦面前人人平等是上帝的一项崇高规定,他希望所有子民都能从共同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以免他们声称自己不知道后果而犯下任何错误。
责任是一切道德思辨的实践总结,也是灵魂面对生活中各种艰难困苦的勇气;它既刚且柔,随时准备好迎接各种状况,面对诱惑始终不屈不挠。
尽忠职守之人爱上帝胜过爱他人,爱他人胜过爱自己;他们在自己的事业中既是法官,又是奴隶。
责任是最美丽的理性桂冠,人们对责任的依赖,就像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一样。世人应热爱责任,不是因为它能让人远离生活中的邪恶——人类无法避免这些邪恶——而是因为它为灵魂提供了自我进步所需的力量。
人类每进化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责任便会以一种更高的形式成长和传播。个人对上帝的道德义务是永无止境的;他们应体现永恒者的美德,不完美的速写不会被永恒者接受,因为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他面前呈现出无与伦比之美。(拉撒路,巴黎,1863 年)
美德8. 美德的最高表现形式涵盖了善良之人所应具备的一切基本品质。善良、仁慈、勤奋、理性、谦虚——这是一个品德高尚之人具有的品质。可遗憾的是,这些品质往往因为伴随着某些微小的道德缺陷而变得暗淡和羸弱。那些炫耀自己美德之人不能称为道德高尚之人,因为他们缺乏一项重要的品质,那就是谦逊,这种人所体现的是与谦逊最背道而驰的恶习,即傲慢。真正名副其实的美德从不喜欢炫耀自己;别人或许会将它看得很神圣,但美德自己会韬光养晦,不露锋芒。圣·文森特·德·保罗是一位道德高尚之人,值得钦佩的本堂牧师亦是如此,还有许多人,他们虽然鲜为世人所知,却为上帝所知。这些人并未觉得自己是道德高尚之人;他们只是追随了内心神圣的愿意,以全然的无私和忘我的态度践行了仁善。
我的孩子们,我邀请你们来,是为了让你们理解和践行美德;是为了建议你们献身于真正的基督徒和真正的灵性主义者所应具有的美德。但你们内心要摒除傲慢、虚荣以及自我主义思想,因为这些思想总会玷污最美好的品质。不要去效仿那些自称楷模之人,也不要去效仿那些在自满之人面前夸耀自己品质之人。对自身优点的炫耀卖弄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小的缺点和可恨的弱点。
那些自高自大之人,那些为标榜自身美德而为自己树碑立像之人,他们的这种行为,往往会让他们可能拥有的任何真正的美德不复存在。然而,对于那些名不副实之人,我又能说些什么呢?我相信,那些践行仁善之人会在心底深处感受到一种内在的满足,然而,若为了得到赞扬而将这种满足具象化,就会退变为自我中心主义。
你们这些灵性主义者,你们因信仰的光芒而感受到了温暖,知道人类离圆满还有多远的距离,所以千万不要屈服于这样的愚蠢无知!美德是我渴望每一个真诚的灵性主义者都拥有的恩典,但我会对他们说:宁愿为人谦逊,少些美德,也好过为人傲慢,多些美德;因为傲慢会让人渐失人性,而谦逊终有一天会让人得到救赎。(弗朗索瓦-尼古拉斯-玛德琳,巴黎,1863 年)
上级与下属9. 与财富一样,权力也是一种托付,被赋予权力之人日后必需有所交待。不要以为这是上天平白无故赐予他们的,也不要像世间大多数掌权者那样,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特权,一种财产。上帝有力地证明了这两者都不是,因为他会随意拿走世人手中的权力。假设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特权,那将是不可剥夺的。然而,如果一件东西未经本人允许就能被他人拿走,那么没人能说这件东西是属于自己的。上帝将权力赐予世人,要么是
一项使命,要么是一项考验,他会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候将这一权力收回。
从主人对仆人的权力,到君主对臣民的权力,无论权力大小,权力的托管人都不应当忘记一点,那就他们所掌管的是人的灵魂;他们对下属的领导是好是坏,需由他们本人承担责任;他们的部下因为听从了他们的领导,或按照他们树立的
坏榜样犯下了任何错误或养成了任何恶习,这一切最终都会算到他们本人头上,相反,如果他们宅心仁厚、领导有方,他们将收获善果。世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使命,或大或小;但无论所赋使命为何,都是为了仁善的目的;所以,一旦违背了这一目的,使命就不可能达成。
如果说上帝会质问富人:“你手中的财富原本应当作为振兴一方的资源,你却用它来做了些什么?”,他也必会质问那些拥有大小权力的掌权者:“你用这权力作了些什么?你制止了哪些坏事?推动了哪些进步?我把下属交给你,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你随意驱使的奴隶,也不是让他们成为满足你妄想或贪欲的工具。我让你变得强大,并将弱者托付于你,目的是要你扶持他们、帮助他们,从而让他们靠近我。”
凡遵循基督教导的上级都不会轻视自己的手下,因为他们知道,这一社会的差异在上帝面前毫无意义。灵性主义教导人们,今天服从于自己的下属,过去或许曾是对自己发号施令之人,或者日后有可能成为自己的上级,自己如何对待下属,将来也会受到他人同等的对待。
上级要履行职责,下级也要履行职责,两者同样都是神圣的。如果后者是灵性主义者,他们的良心会更加强烈地告诉自己,即使上级未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也不等于能够免除自己的职责,因为灵性主义者深知绝不能以恶报恶,一个人犯了错,并不等于其他人就有权犯错。如果他们的地位给自己带来了痛苦,他们会告诉自己,这肯定是因为自己过去滥用过手中的权力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他们曾让别人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如今也必须反过来领受这一切。如果他们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被迫接受这样的职位,灵性主义会教导他们学会忍耐顺从,将此作为自身进步而必须经历的谦卑方面的考验。他们的信仰会指导他们的行为,他们会站在老板的角度,设身处地做好自己的下属工作。为此,他们会更加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交给自己的工作有任何疏忽,必定会给向自己支付薪水而自己须回报以时间和努力之人带来损害。换句话说,灵性主义者的内心充满了信仰赋予他们的责任感,他们坚信,凡走捷径、抄小道所欠下的债,迟早是要还的。(弗朗索瓦
-尼古拉斯-玛德琳,红衣主教莫尔洛,巴黎,1863 年)
世间之人10. 凡聚集在主跟前以恳求善灵帮助之人,必须始终怀有一颗慈悲之心。因此,要净化你的心灵,不要让任何世俗或无用的思想驻留于此。面对你们召唤之人,你们应升华自己的灵性,寻找内在的正确倾向,使它们广泛播撒种子,让这些种子在你们的灵魂中生根发芽,在心中结出仁慈与公正的果实。
因此,不要以为我们之所以不停规劝你祈祷和唤起你的思想,是希望让你过一种超脱于社会法律之外的神秘生活。并非如此,和你那个时代的人们一起生活,就应当活得像那个时代的人一样。顺应当时的社会需要 ——即使是轻率之举——但要怀揣着一种纯洁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使其变得神圣。
你受到召唤,去接触不同性质、不同性格的灵性;不要和相处的灵性发生冲突。要快乐和幸福,快乐是问心无愧的快乐,幸福是天国子嗣临近继承之日的幸福。
美德并不在于要装出一副严厉阴郁的面孔,也不在于一概拒绝人类条件所允许的快乐。将你生命中的一切所作所为向给予你生命的造物主汇报,这就足够了。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之前或完成一件事之后,只要将自己的想法向造物主汇报,并在灵魂深处请求他监督自己的行为,并在事后给予自己祝福,这就足够了。要在你所做的一切事情中,去寻找万事万物的源头;凡事若不思量上帝,自己的行为就得不到净化和圣化。
正如基督所言,圆满只存在于对绝对仁慈的践行之中,而仁慈的责任涵盖了从最低到最高的一切社会地位。与世隔绝之人将无以践行仁慈。只有在最艰苦的奋斗中与同胞接触,他们才能找到践行仁慈的机会。因此,那些想要遗世独立之人,无疑剥夺了自己达成圆满的最强大手段;因为他们只想到自己,他们的一生是自私的。(参见第五章第 26 节)
所以,你们不要幻想时时与我们通灵,时时出现在主面前,时时身裹苦行衫 [a],满面覆尘灰。切记,切记!你们当应世人所需,乐世人所乐,只是,这种快乐绝不能在思想上或行为上冒犯上帝,也不能令爱你和引导你之人蒙羞。上帝是仁爱的,他会赐福给一切有爱心的良善之人。(守护灵性,波尔多,1863 年)
对肉体与灵性的照顾11. 道德上的圆满在于肉体上的苦行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来看看基本的原则:首先有必要根据身体的健康和疾病状况对肉体加以照顾,这对于灵魂——即肉体内的囚禁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要让这一囚禁者生存,四处行走,甚至产生自由的幻觉,其肉体必须是健康的,拥有良好倾向,且充满活力。让我们做一个比较,假设肉体和灵魂都处于完美状态,在天赋与需求方面如此迥然不同的二者之间应当如何保持平衡呢?
这里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体系:一种是想要打倒肉体的禁欲主义者,另一种是想要打倒灵魂的唯物主义者——这两种形式都是暴力的,二者在愚蠢性上可谓不相上下。在这两大群体的旁边,挤满了无数漠不关心之人,他们既无信念,亦无同情,甘于平淡,且乐在其中。如此一来,智慧何在?生活的科学何在?全然没有。如果没有灵性主义来帮助那些研究这一问题的人,没有灵性主义来揭示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告诉人们肉体与灵魂是互相需要的,那么这一重大问题可能至今仍未得到彻底解答。所以,既要爱你们的灵魂,也要关心你们的肉体——它是灵魂的工具。罔顾自然的需求,意味着罔顾上帝的律法。不要因为你的自由意志所犯的错误而去惩罚你的肉体,因为这无异于摔了跟头就怨马难骑。倘若你一边折磨自己的身体,一边仍一如既往地自私傲慢,或不知善待他人,这样的你会趋于圆满吗?当然不会,圆满并不在于此,它完全在于灵性的自我改进。对肉体加以管教、克制、惩戒和约束:这是使它顺从于上帝意志的唯一途径,也是通向圆满的唯一途径。(乔治斯,守护灵性,巴黎,1863 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采用粗布或动物毛制成的衣服或内衣(苦行时所穿的粗糙衣服)。——译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