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得到救赎需要什么? 关于善良的撒玛利亚人的寓言1. 人子将带着他的天使在荣耀中降临人间,坐在他辉煌的宝座上。世上的人们都将聚集到他面前。他将把他们分开,就像牧羊人把绵羊和山羊分开一样。他把绵羊放在他右边,把山羊放在左边。
然后,王将对他右边的人说:“过来,你们这些人得到了我父的祝福,继承自从创世以来为你们准备好了的天国。你们能有它,是因为当我饥饿时,你们给我食物;当我口渴时,你们给我水喝;当我独在异乡时,你们邀请我到你们家里;当我衣不蔽体时,你们给我衣服穿;当我生病时,你们照料我;当我坐牢时,你们来看望我。”
正直的人会对他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看见您饿了给您吃的?什么时候看见您渴了给您喝的?什么时候看见您独在异乡时留您住宿了呢?什么时候看见您衣不蔽体而给您衣服穿了呢?我们又在什么时候看见您病了或者坐牢而来看望过您呢?”王回答他们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不论什么时候,你们帮助我这些最卑微的兄弟中的任何一个人,你们就是在帮助我。”
接着,王对他左边的人说:“走开,你们这些上帝决定要惩罚之人,到那永不熄灭的烈火中去吧,那是为魔鬼和他们的天使准备的。因为我饥饿时,你们没有给我食物;我口渴时,你们没有给我水喝;我独在异乡时,你们没有留我住宿,我衣不蔽体时,你们没有给我衣服穿;我生病和坐牢时,你们没有来照顾我。”
那些人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看见您饿了、渴了,独在异乡,没有衣服穿,生病或坐牢而没有帮助您呢?”王会对他们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不论什么时候,你们拒绝帮助这些最卑微之人中的任何一个,就是在拒绝帮助我。”
于是,那些邪恶之人将去得到永久的惩罚,而正直之人将获得永生。(《马太福音》第 25 章第 31 节至第 46 节)
2. 此刻,一个律法专家站起身来,他想试探耶稣,说道:“老师,我该做什么,才能得到永恒的生命呢?”耶稣对他说:“律法里是怎么写的?你读到的是什么呢?”那人回答说:“要全心全意,尽力、尽智地去爱主—你的上帝,还有爱邻居如爱己。”耶稣对他说:“你回答得对。照这样做,你就可以得到永恒的生命。”
可是,那个人却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就对耶稣说道:“可谁又是我的邻居呢?”耶稣回答他说道:
“从前,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出发到耶利哥去,可是在途中却落到了强盗的手里。强盗们剥掉了他的衣裳,又狠狠地打了他一顿,然后便扬长而去,把那个被打得半死的人丢在路边上。刚好,有一位祭司从这条路上走过,他看见那个人时,便从路的另一边绕开走过去了。同样,一个利未人,也来到那个地方,当他看到那个人时,也同样从路的另一边绕着走过去了。后来,一个撒玛利亚人旅行时来到这里,看到了他,立刻起了慈心,就走上前去,在他的伤口上洒了一些油和酒,并为他包扎好了伤口,然后,把他放在自己的牲口背上,带到了一个小客店,并且精心地照料他。第二天,他掏出两块银币,交给店主,嘱咐他说:‘好好照料这个人,如果这些钱不够,等我回来时,我一定还给你。’
“那么,你认为这三个人里,哪一个是那个落到强盗手里的人的邻居呢?”那个律法师说:“那个怜悯他的人。”然后,耶稣对他说:“那么你就去按照他的做法去做吧!”(《路加福音》第 10 章第 25 节至第 37 节)
3. 耶稣宣扬的所有道德都可以归结为仁慈与谦卑,即与自私与傲慢相反的两种美德。在其所有的教导中,耶稣指出,这两种美德是通向永恒幸福的途径。他说道:在属灵境界中有需求之人,即谦卑之人受到祝福,因为天国属于他们;心灵纯洁之人受到祝福;温和之人和追求和平之人受到祝福;仁慈之人受到祝福;爱人如爱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你的敌人;想要自己被原谅,就要原谅别人;默行善举而不声张;评判他人,先评判自己。谦卑与仁慈是耶稣一直以来所提倡的,他自己也为此树立了榜样。傲慢与自私则是他一直以来所反对的。然而,他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劝人要仁慈,而是清楚明确地说明这是未来幸福的绝对条件。
在看耶稣描绘的“最后的审判”的画面时,有必要从寓言中提炼出它的象征意义,正如其他许多例子一样。有的人即使听过耶稣讲的话,也依然无法理解纯粹的灵性问题,对于这样的人,耶稣只能采用更鲜明的具体形象,以便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为了更好地被世人接受,他无法太过脱离于世人现有的思想形式,而对于他话语中的真正含义,以及在当时无法向世人阐明的观点,他总是留待日后再做解释。然而,除了这幅画的补充部分和比喻部分外,它还传达了一个主要理念:等待正义的是幸福,等待不义的是不幸。
在最后的审判中,要判决的是什么?控告的依据是什么?法官会不会问一个人是否履行了这样或那样的手续,是否遵守了这样或那样的外在仪式?当然不会!他只会问一件事:是否践行了仁慈。在判决时,他会说:你这个帮助兄弟姐妹之人,到右边去;你这个欺负兄弟姐妹之人,到左边去。他会问他们的信仰是否正统吗?他会区分这种信仰方式和另一种信仰方式的不同吗?当然不会!因为尽管耶稣认为撒玛利亚人是异教徒,但他仍对他的邻居表现出了仁爱,这种仁爱超越了缺乏仁慈的正教。因此,耶稣不仅认为仁慈是救赎的条件之一,而是将其视为了唯一的条件。如果还有其他条件需要满足,他会提到的。他之所以将仁慈置于美德之首,是因为仁慈隐含了所有其他美德:谦卑、善良、善行、宽容、公正等等,且因为它是对傲慢和自私的全盘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