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之书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第十二章: 道德圆满

1. 美德与罪恶 2. 关于欲念 3. 关于自私 4. 好人的品质 5. 自我认知


1. 美德与罪恶

893. 在所有美德中,哪一种最值得称颂?
“所有的美德都值得称颂,因为它们无一不是沿着善良之路前进的标志。只要是自愿抵抗邪恶倾向的影响,就是一种美德。然而,美德的崇高表现在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他人谋利,且毫无别有用心的动机。最值得称颂的美德是以最无私公正的仁慈为基础的。”

894. 有的人做好事是一种自发的行动,完全不需要克服任何反对的感觉。与那些不得不努力与自身本性斗争以克服自身本性的人相比,他们是否值得拥有同样的德功?
“对于那些不需要挣扎奋斗的人,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进化过程。他们在很久以前也曾挣扎过、奋斗过,并取得了胜利。这就是为何这种道德情感不需要他们付出任何努力,他们的行为显得如此毫不费力:做善事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他们应该被尊为已赢得勋章的老战士。”

“因为你还远未达到圆满,这样的例子以其鲜明对比让你感到惊讶,正因为他们罕见,所以你才对其更为钦佩。但要清楚地知道,在比你们这里更先进的世界,你们眼中的特例代表的是这个世界的普遍法则。在那里,善良无处不在,且无一不是自发的,因为那里只居住着善良的灵性,任何一个邪恶的意图都是骇人听闻的例外。正因如此,那里的人非常幸福。当人类改变了自己,仁慈的真正本质得到理解和践行之时,地球也将成为这样的所在。”

895. 除了显而易见的错误和罪恶难以逃脱任何人的注意之外,不圆满最独特的显著标志是什么?
“利己主义。道德品质往往像铜器上的镀金,无法经受试金石的检验。一个人可以拥有真正的品质,使其在世人眼中成为一个正直之人。然而,这些品质虽然是进步的标志,却并不一定能通过特定的考验,有时,只需拨动个人利益的琴弦,就能揭示其真实本性。在地球上,真诚的无私的确是一件如此罕见之事,以至于其出现时会被当作一个奇迹,令人惊讶不已。”

“依附于物质事物是自卑低下的一个显著标志,因为在世间拥有越多之人,越不了解自己的命运。相反,一个无私之人,说明了他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未来。”

896. 有些无私之人缺乏判断力,他们放弃自己的财产却未能带来任何真正的益处,因为他们未能对这些财产加以合理利用。这些人是否也有功德?
“他们的功德来自于他们的无私,而非他们所做的善事。轻率的挥霍尽管有缺乏判断力之嫌,但无私仍是一种美德。将财富给予一个终会将其挥霍而尽之人,并不比给那些只知将其锁在保险箱之人要好。这是一笔他们必须妥善保管的存款,因为他们需要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力去做之前未能做成之善事,而且要用那些曾被白白浪费的钱财去救助不幸的苦难者,为他们擦干眼泪。”

897. 是否应责备那些不为在世间收获任何奖赏,而是希望在来世能获得更高地位的行善之人?这样的算计会对他的进化造成影响吗?
“一个人须为仁慈而行善,这就是所谓的无私”。

■ 尽管如此,希望获得进化以摆脱今世生活的痛苦局面,这种愿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自然的。而灵性教导我们要心怀那样的初衷行善。所以说,如果认为做好事是为了让我们能拥有比地球上更优越的生活,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吗?
“当然不是,但有人一心行善,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动机,只是为了享受取悦上帝以及帮助困难的邻居时那种纯粹的喜悦,他们已达到了一定的进化程度,比起那些更加注重实际、出于算计而非心中自然的温情而做好事的同胞手足,他们更容易获得幸福。”(参见第 894 问)

■ 我们能为邻居所做的好事,与我们为改正自身过错而付出的努力,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区别?我们知道,心里想着要让来世过得更好的念头行善并无什么功德可言。但如果我们努力提升自我,征服内心的欲念,纠正我们的性格,亲近善良的灵性,提升我们的灵性等级,这样仍是自卑低下的标志吗?
“不,并非如此; ‘行善’是指为人要仁慈。算计自己的每一个善举能为自己的今生以及来世带来什么好处,这样的人是自私的。但提升自我,以期更接近上帝,这并不是自私的表现,因为这是每个人都应当为之努力的目标。”

898. 既然俗世生活不过是在这个世界上的短暂停留,既然来世才是我们应当关心的主要问题,那么,努力获取只关于物质事物与需要的科学知识是否值得?
“毫无疑问,当然值得。首先,它能让你减轻同胞的苦难。其次,你在智力方面的提升会让你的灵性进化得更快。在两次轮回转世的过渡期间,你一小时学会的东西需要你在地球上学上好几年时间。没有任何知识是无用的,它总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你的进化,因为圆满的灵性必须掌握一切形式的知识,在每个领域都必须获得进化,所以说,所有获取的信息都有助于灵性的发展。”

899. 有两个富人,一个出生富贵之家,从小什么都不缺;另一个则是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财富。然而,两个人都只将自己的财富用于自我满足。两人中哪个更应受到指责?
“经历过贫困的那个。他知道何谓苦难,也感受过自己无法减轻的痛苦,但正如很多人一样,如今却再也不记得了。”

900. 一个不断积累财富而不让任何人受益之人,他会不会在心中为自己找到一个合理借口,即他敛财的目的是为了将更多的财富留给继承人?
“这只是他安慰其内疚之心的一种方式。”

901. 有两个守财奴,其中一个连对自己也特别苛刻,最后守着自己的财富而死,而另一个则对别人特别小气,但自己却非常奢侈。要让他花上哪怕最小的代价给别人帮个忙或做些有用之事,他一定会千般搪塞,万般推托;若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则一点困难也没有。如果有人要他帮忙,他一定缺钱;但在满足自己的一时冲动之时,他的钱却总是很多。哪一个更应受到指责?哪一个在灵性世界的境况会更糟?
“那个将钱财浪费于享受之人,因为他比吝啬者更加自私。另一个则已经受到了自己应有的惩罚。”

902. 为了实现美好的目标而希望拥有财富是否有错?
“只要是纯粹的愿望,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但这种愿望是不是总是全然无私呢?它是否隐藏了任何别有用心的个人动机?希望受益的第一个人往往是自己,不是吗?”

903. 研究别人的过错是错误的吗?
“如果只是为了批评他们,并让他们公然出丑,那么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是缺乏仁慈的表现。如果是为了教育自己,让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有时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有一点不要忘记,即宽容他人的过错是仁慈所包含的美德之一。在谴责别人的缺点之前,看看别人是否会对你说同样的话。因此,要试着拥有与你所批评之人的缺点相反的品质,作为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你责备他们贪婪吗?那你就要慷慨大方。责备他们傲慢自大?那你就要谦逊低调。责备他们苛刻?那你就要宽容。责备他们总是在意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你的一举一动都要彰显你的伟大。总之,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变成耶稣所说的样子: ‘你看见邻舍眼中的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

904. 一个人去调查社会弊病,并将其揭示与众是否有错?
“这取决于做这件事的原因。倘若笔者之目的只是为了制造丑闻,那么他所做的一切就是通过展现往往会树立坏榜样而非好典范的方式来获得个人的满足感。灵性享受这种感觉,但他也有可能因揭露邪恶所获得的快感而受到惩罚。”

■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才能判断一个笔家是否拥有纯粹的初衷和诚意?
“这并不一定总是有用。如果他写的是积极的东西,不妨加以充分利用;倘若不是,这就成了一个关乎他自身的良知问题。此外,假如他想证明自己的诚意,完全可以以自身为例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905. 有的作者出版的作品不仅非常漂亮,而且能给人以道德上的启发,这是有助于人类进步的,但他们自己却不能从中获利。那他们通过这类作品所成就的善是否有助于提升其在未来作为灵性的地位呢?
“没有付诸实践的道德原则,就像还未播种的种子。如果不让它结出果实来滋养你,那种子又有何用呢?那些人会更加内疚,因为他们原本是拥有这般才智的。他们并未践行自己提供给他人的教诲,因此也就放弃了收获果实的权利。”

906. 如果一个人做好事,他自己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且也承认是自己做的,那他应当受到指责吗?
“既然他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坏事,那么必然也能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好事,这样他才能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这是将他所有的行为都放在上帝律法的天平上,首先要看的是公正、仁爱与仁慈的天平,看他是否有能力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好是坏,是值得认同,还是应当反对。所以说,如果他能意识到自己战胜了邪恶的倾向,并为这样做而感到高兴,这并没有任何过错,只要这不会使他骄傲自满,免得又犯下另外的错误。”(参见第 919 问)


2. 关于欲念

907. 既然欲念是与生俱来的,那它本身有无好坏之分?
“没有。欲念源自于充满激情的意愿,而赋予人欲念的目的原本是为了他好。欲念能促使人完成伟大之事情。是人对此驾驭不当,才会造成伤害。”

908. 我们如何才能确定欲念的好坏界限?
“欲念就像一匹劲马,如驾驭得当,则非常有用,但若任其放肆不羁,就会变得相当危险。一旦你失去了驾驭欲念的能力,你就会意识到它的危害,无论是伤及你自己还是他人。”

欲念犹如杠杆,它能赋予人十倍之力,帮助其完成上天的安排。然而,一个人如果不控制欲念,而是受制于欲念,他便会沉沦于荒淫无度的生活,那原本可以善加利用的力量就会反过来将其碾压得粉身碎骨。

所有的欲念都源于一种自然的情感或需求。因此,欲念在本质上并不是邪恶的,它是我们今世所具有的一种天赐条件。严格来说,欲念是一种夸张的需求或情感。其关键并不在于起因,而在于是否过度,过度的欲念一旦造成某种伤害,就会变成坏事。

任何一种欲念,只要是让人类更接近于动物本性的,都会让人远离其灵性本质。

任何一种情感,只要能让人超越于动物本性之上,即代表他的灵性超越物质并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使其更接近圆满。

909. 人是否总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服自己的邪恶倾向?
“是的,而且有时并不需要费很大力气。他所缺乏的只是意志力。呜呼哀哉,你们所付出的努力何其之少!”

910. 一个人能否向灵性寻求到有效的帮助来克服自己的欲念?
“如果他真诚地向上帝和他的守护天使祈祷,善良的灵性就一定会来帮助他,因为这是他们的使命。” (参见第 459 问)

911. 难道没有什么欲念强烈到意志力也无法战胜和抗拒吗?
“有许多人会说‘我希望’,但他们的愿望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己。他们固然有所希望,但即便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他们内心依然是快乐的。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无法战胜自身欲念时,不过是因为他的灵性由于等级低下而沉迷于享乐之缘故。他若努力去控制自身的欲念,就能理解自己的灵性本性。征服欲念,即代表着其灵性战胜了物质。”

912. 要对抗我们物质本性对于灵性的支配地位,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要做到无私克己。”

3. 关于自私

913. 在所有恶习中,哪一种可以被视为其他所有恶习的根源?
“正如我们多次讲到的:自私。一切罪恶皆源于此。如果对每一种恶习进行研究,你就能发现自私其实是所有恶习的根源所在。你要竭尽所能地抵制这些恶习,但假如你不铲除其邪恶根源,那么你永远也无法彻底摆脱它们。愿你所有的努力都朝向这一目标,因为自私才是真正的社会瘟疫。在这一生中,无论谁想要接近道德上的圆满,都必须从其内心根除一切自私的情感,因为自私与公正、仁爱和仁慈格格不入:它会抵消所有其他品质。”

914. 既然自私是以个人利益为情感基础,那么要从人的内心将其彻底根除似乎并非易事。我们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
“如果人们能够注重灵性方面的自我教育,就不会再那么依重于物质事物。除此之外,还必须对人类社会中主张和鼓励自私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而这只能通过教育来完成。”

915. 既然自私是人类固有的本性,那它难道不会一直阻碍着至善在地球上的统治地位吗?
“当然会,自私是万恶之首,但这源于转世投生于地球上的灵性所具有的低劣本性,而非人类本身。灵性可以通过连续多次的转世投生以实现自我净化,从而克服自己的自私本性,正如他们克服自己的其他缺点一样。难道地球上就没有一个完全摆脱自私和践行仁慈之人吗?这类人远比你们想象的要多,只不过你们对其所知甚少,因为美德永远不会追求聚光灯的关注。如此之人,若有其一,必有其十, 若有其十,必有上千,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916. 随着文明的发展,自私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多,貌似这激发和延续了自私的本性。何以原因会破坏结果呢?
“罪恶越大,就越可憎。只有当自私造成了更大伤害时,才能让你明白彻底根除它的必要性。当人们从支配他们的自私中解脱出来时,他们就会像手足一样生活,互不伤害,互相帮助,相互扶持。强者将成为弱者的支持者,而非压迫者,而且也不再有人缺乏基本需求,因为所有人都会成为公正法则的践行者。到那时,善良将统治一切,而这一切都是由灵性负责准备的。”(参见第 784 问)

917. 怎样的手段可以消除自私?
“在人性的所有弱点中,最难根除的就是自私;因为自私来源于物质的影响,而物质与人类的本源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以至于人类至今仍无法超脱于物质之外。至于其他影响因素,则似乎涉及方方面面:人类的法律制度、社会组织、教育水平等等。随着道德生活超越物质生活并占据支配地位,最重要的是,随着人们真正理解灵性主义所描绘的真实未来,而不再被因寓言而扭曲的未来所误导时,自私将被逐渐弱化。一旦灵性主义得到人们的充分理解,并渗透到风俗习惯和信仰中,各种习惯、习俗以及社会关系也会随之发生转变。自私建立在基于个性的相关性之上。再次说明,当你充分理解了灵性主义之时,你就能站在一个崇高的视角来看待事物,从而能在这一个性观念变得根深蒂固之前将其消解于萌芽之中。通过打破这种相关性,或者至少让人看到其本质,灵性主义必然能够战胜自私。”

“一个人会因为他人的自私而感到烦恼,反过来这也会促使他变得自私,因为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做出防御之势。当他意识到别人一心为己,毫不为人时,这会促使他关心自己更胜于关心别人。让仁慈与博爱法则成为社会制度的基础,成为国家与个人关系的合法根基;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别人心中也装有他人时,他才不会那么在意自己的利益。他将感受到榜样与交流的道德影响。由于自私的普遍存在,为了他人的缘故而牺牲自己的个性需要一种坚定的美德,因为别人往往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最重要的是,天国的大门将对那些拥有这一美德的人们敞开。尤其是他们将拥有成为上天关照之人的幸福——因为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在最后的审判日,那些一心只想到自己的人将被抛在一边,遭受忽视。”(参见第 785 问)

费乃伦


毫无疑问,人们做出了令人钦佩的努力来推动人类的进步。如今,善良的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励、激发和赞扬,然而自私的贪婪之虫仍然困扰着社会。它是一个真正的恶魔,它影响着整个世界,并让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成为其受害者。因此,我们有必要像防御流行病一样与之抗争。为了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像医生那样:将其追溯到源头。我们要在社会上到处寻找——从家庭到国家,从茅舍到宫殿,去寻找激发、延续与催化自私的所有原因,寻找所有明显或隐秘的影响因素。一旦知道了病因,便能找到救治之法。我们要做的就是与之抗争,即使无法一次就将其全部消灭,至少也能消灭一部分,一点一点将毒素清除干净。治疗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因为病因是多方面的,但也并非不可治愈。此外,除非我们通过教育来直捣邪恶之根源,否则我们将难以将其根除。这种教育不是那种倾向于培养博学多识者的教育,而是旨在造就道德高尚者的教育。要清楚地知道,教育才是道德进步的关键。只有对驾驭性格的艺术与驾驭智力的艺术拥有充分理解,我们才能像修整幼苗一样,对性格进行调教。不过,掌握这门艺术需要非凡智慧、丰富经验和深刻观察。倘若认为只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就能成功地运用这门艺术,那就大错特错了。假如我们从其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对富人家和穷人家的孩子进行跟踪调查,观察那些教导他们之人所具有的软弱、粗心和无知对他们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观察有多少用于教育他们的方法是失败的,我们不会惊讶于世界上这么多的怪人怪事了。我们应当努力培养人的道德,就像我们努力培养人的智力一样;我们将看到,如果还有性格顽劣者的话,那么这些人——其数量远超乎你的想像——所需要的,不过是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因为唯有这样,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参见第 872 问)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这种渴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性。正因如此,人们才会不断工作,改善自己在世间的境况。他会去寻找造成自身烦恼的原因,以对其进行补救。当他正确地认识到自私是其中一个原因,认识到正是这一原因引起了骄傲、野心、贪婪、羡慕、憎恨和嫉妒,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不断对他造成伤害;当他意识到自私会给所有社会关系带来麻烦,会导致分歧、破坏信任,并迫使邻居之间长久地相互防范;最后,当他发现自私会让朋友变成敌人,到那时,他也会明白,这一恶习与自己的幸福是格格不入的。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这一恶习与其自身安全也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他受自私之苦越深,他就越觉得有必要与之抗争,就像人类与瘟疫、害虫或其他祸害作斗争一样。出于自己的利益,他将不得不这么做。(参见第 784 问)

自私是所有恶习之根源——正如仁慈是所有美德之根源一样。一个人如果希望确保自己的今生和来世都能获得幸福,那么他所有的努力都应以摧毁前者和培养后者为目标。


4. 善良之人的品质

918. 一个人身上有哪些迹象能让我们看出他取得了能提升其灵性等级的进步?
“当灵性在俗世生命中的所有行为均代表了对上帝律法的践行,并对灵性生命有了进一步理解时,灵性便会实现自我升华。”
真正善良之人是那些以最纯洁的方式践行公正、仁爱和仁慈法则之人。在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时,他会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违反了任何法则,是否曾为非作恶,是否竭尽所能地行善为良,是否做到了让人无可指责抱怨,以及自己对他人所做之事是否有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他对邻舍满怀仁爱和仁慈之情,一心行善,不求回报,愿为公正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他待人友善、和蔼亲切,因为他将所有人都看作自己的兄弟或姐妹,无论其种族或信仰。

如果上帝给了他权力和财富,他会将这些礼物当作他必须好好利用的 “存款”。但这并不会让他变得自高自大,因为他知道,将这一切赐予他的上帝,也能将这一切从他身边带走。

如果社会等级将其他人置于他的依赖之下,他会善待他们,因为在上帝面前,他和他们是平等的。他会用自己的权威来提升他们的士气,而非用自己的傲慢来打击他们。

他宽容别人的缺点,因为他知道自己也需要得到别人的宽容,他时刻以基督所说的 “让无罪之人扔第一块石头”这句话来警醒自己。[a]

他不会睚眦必报:他会以耶稣为榜样,宽恕罪行,以德报怨,因为他知道自己会被原谅,因为他已经原谅了自己

最后,他会尊重自然法则赋予他人的所有权利,因为他希望他们也尊重自己的权利。


5. 自我认知

919. 要在今世提升自我并抵制邪恶的引诱,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古代圣贤曾说过:‘认识你自己。’[b]”

■ 我们理解这一格言蕴含的所有智慧,但困难之处恰恰在于认识我们自己。我们要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
“做我在尘世一生中曾做之事。每天结束之时,我会质问自己的良知,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问自己有无落下某些责任,是否有人有理由抱怨我。我通过这一方式来了解自己,看自己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如果一个人能在每天晚上回顾自己白天的所作所为,问自己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祈祷上帝和他的守护天使来开导自己,那么他将获得提升自我的强大力量,因为,相信我,上帝会帮助他的。所以,你要问问自己在某一情况下做了什么以及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问问你是否做了任何会受到别人谴责之事,以及是否做了你不敢承认之事。此外,还要进一步问问:如果上帝在这一刻召唤我回来,我在重新进入无所隐藏的灵性世界时,是否有理由害怕任何人的凝视?看看你对上帝、对邻居以及最后对自己做了什么不好之事。这些答案要么会让你的良心得到安慰,要么会指出你必须改进的错误。”

“因此,自我认识是个人进步的关键。但是,你会问,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呢?难道我们的自我所创造的幻觉能减少我们的错误,并让它们变得情有可原吗?守财奴认为自己只是懂得节俭和深谋远虑而己。傲慢之人则认为自己只是自尊心强而已。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但你不能以愚弄自己的方式来审视它们。当你对自己的某一品行心存疑虑时,不妨扪心自问,如果这件事是别人做的,你会如何考虑。如果发现是别人做的你会谴责的话,那么换成你做并不会让它变得更合理,因为对于公正,上帝只有一个标准。另外,要试着去了解别人对它的看法,不要无视敌人的观点,因为他们无意于隐瞒任何真相,而上帝常常将他们放在你身旁作为一面镜子,他们会比朋友更坦率地警告你。因此,要让真正愿意提升自我之人去探索自己的良知,以便根除自己的邪恶倾向,正如他将院子里的杂草斩草除根一样。要让他们对每个道德的工作日进行结算,就像商人计算利润和损失一样,我敢向你保证,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如果你可以说,你的每一天都是积极向上的,你便可以安心睡觉,放心等待来世的生活。”

“所以,要清楚而准确地问自己一些问题,且不惧繁复,多多益善:只需花上几分钟时间,就能确保永恒的幸福。难道你每天的工作不是为了积累财富,以满足退休之需?难道这样的退休生活不是你所有的愿望,以及你宁愿忍受暂时的疲劳和艰辛而奋斗的目标吗?既然如此,一个人又如何能将时数不多且可能受到身体疾病困扰的退休生活与等待道德高尚之人的未来相比呢?难道这不值得付出一点努力吗?我知道很多人会说,当下是肯定的,但未来是不确定的。没错,这正是我们要负责从你脑中消除的思想,因为我们希望以一种让你的灵魂毫无疑问的方式让你了解未来。这就是为何我们首先让你们注意刺激身体感官的现象,而直到现在我们才给你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传播的指示。为此,我们口述了《灵性之书》。”

圣·奥古斯丁


我们所犯的许多错误都被我们忽视了。如果真正按照圣·奥古斯丁的建议去做,我们会更频繁地质问我们的良知,而且会看到,不对我们行为的性质和动机进行分析致使我们经历了多少失败,而我们竟对此毫无察觉。这种质问法比使用我们常常不去践行的格言和戒律更为有效。它需要明确无误的是非答案,绝无任何替代的余地。通过这一个人的论证过程,再加上回答,我们便可以计算出自身的善恶总和。



_________________
[a]《约翰福音》8:7。——译者按。
[b] 这是对古希腊格言“认识你自己”或“gnothi seauton”(希腊语:γνῶθισεαυτόν)的引用;这一格言题写于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门廊之上。柏拉图曾在其著作中广泛运用了这一格言,并多次提到苏格拉底对它的引用。——译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