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之书

Allan Kardec

返回菜单
3. 善与恶

629. 我们该如何来定义道德?
“道德者,善行之准则也,亦明辨善恶之准则也。道德见诸于对上帝律法之遵循。一个人若所作所为皆为善故,必然品行端直,因他遵循了上帝律法。”

630. 我们如何才能明辨善恶?
“善,乃一切符合上帝律法之事;恶,乃一切背离上帝律法之事。故行善即为遵循上帝律法; 为恶即为违反上帝律法。”

631. 一个人是否有办法让自己做到明辨善恶?
“当然,只要其相信上帝并渴望了解上帝。上帝已赐予其明辨善恶的智慧。”

632. 一个容易出错之人,在区分善恶之时有没有可能犯错,即他深以为自己做的是正当之事,而事实上行的却是不义之举?
“耶稣曾告诫过你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以此为戒, 必不会行差踏错。”

633. 善恶之准则,亦可称为“互惠”或“团结”之准则,其并不适用于一个人针对自己的个人行为。那么一个人能否从自然法则中找到针对此类行为的准则,作为自己的可靠向导?
“过食伤身——这就是上帝告知你当如何节制自身需求的方式。如若不懂节制,必受惩罚。万事皆如此。自然法则为人的自身需求划定了一条界限,人一旦越界超限,便会面临痛苦的惩罚。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一个人若肯留心倾听警告自己的 ‘足矣’之声,便能避免大多数被其归咎于自然的疾病。”

634. 为何从事物的本质中总能找到恶的根源?我所说的是道德之恶。难道上帝就不能在更好的条件下创造人类吗?
“我们已经说过:灵性在诞生之初,是简单而无知的(参见第 115 问)。上帝让人选择自己的道路,如果选错,他将面临更糟的境况:他的朝圣之路将会更加漫长。若无高山,人不知有上下之行;若无岩石,则不知有坚硬之物。灵性要获得经验,必须懂得何谓善,何谓恶。这也是灵性必须和肉体结合的原因所在。”(参见第 119 问)

635. 不同的社会地位导致了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附加需求。如此看来,自然法则难道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准则?
“这种身份地位的不同存在于自然界本身,符合进化法则的规律。然而,这并未否认自然法则适用于万事万物之统一性。”

人生在世,境遇因时而变,因地而异,随之而来是不同的需求以及适应这一需求的社会地位。由于这种多样性存在于各种事物之中,故其符合上帝律法;尽管如此,上帝律法从整体而言仍具有统一性。正因如此,才有必要从人为需求或惯常需求中辨别真实需求。

636. 善与恶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绝对的吗?
“上帝律法对所有人而言是一样的,但邪恶则尤在于一个人为非作恶之欲望。善,永为善,恶,永为恶,无关一个人的地位高下;地位的差别取决于此人所担的责任大小。”

637. 一个人若屈从于自己的本能,以人肉为生,这是一项野蛮的罪行吗?
“正如之前所说,邪恶取决于意志。因此,一个人越了解自己之所为,则罪责越大。”

环境对于善恶的影响具有一定意义。一个人若经常犯错——尽管这种过失是由于其社会地位造成的,仍应受到谴责。然而,他的责任大小与其拥有了解善恶的途径是成正比的。因此,在上帝面前,犯下不义之举的开明之士比放任于原始本能的无知野蛮之人更有罪。

638. 有些时候,邪恶似乎是某种环境所致的后果。例如,在某种情况下,杀戮,甚至于同胞相残,实属迫不得已。这种情况是否应认为有违上帝律法?
“恶终归是恶,即使有迫不得已之时。灵魂经历轮回转世,会变得越发纯洁,这种迫不得已的困境也会随之消失。越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其罪孽越深重。”

639. 我们之所以犯下恶行,往往是他人将我们置于某种境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谁更应受到谴责?
“责任在于始作俑者。故为形势所迫而为恶之人,其罪责不及造成这一形势之罪魁祸首。因此,每个人不仅为要自己犯下的罪行受罚,还要为诱使他人犯下的罪行担责。”

640. 一个人自己不做坏事,却从别人所做坏事之中谋取好处,这样也会受到同样程度的责罚吗?
“这种情况与自己为非作歹无异:从恶行中获利即等于参与作恶。也许此人对于要不要作恶曾心存犹豫,然而一旦发现不义之行得逞,他便趁火打劫,借机捞取好处,这是由于他内心认同这一行径,假使有机会或但凡有胆量,他定会付诸实施。”

641. 恶念是否与恶行本身一样应受谴责?
“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人若心怀作恶之念,尤其是有能力将其付诸实施时,却能有意抵制,这便是一种美德。然而,若只是缺乏了付诸实施的机会,那么此人仍是有罪的。”

642. 我们之所以不作恶只是为了讨好上帝和确保我们在来世的地位,只要做到这点就足够了吗?
“不够,你还必须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行善积德。你得为所有因自己未能行善而导致的恶行而受罚。”

643. 是否有人由于自身地位的原因而无法行善?
“世间从未有无法行善之人:只有从未找机会行善的自私之人。凡与他人接触,就必有行善的机会,只要不是被自私蒙蔽了双眼,人生在世,日日皆可行善。行善,并不仅仅是慷慨仁慈,还包括凡需帮助之处,皆竭尽自身所能施以援手。”

644. 一个人出生的环境难道不是其参与罪恶的主要原因吗?
“没错,但即便如此,这也不过是其脱离肉身,作为灵性时所选择之考验的结果。他希望自己置身诱惑之时,能抵制诱惑,修功积德。”

645. 当一个人深陷恶习的氛围中时,邪恶是否会成为一种近乎不可抗拒的诱惑?
“的确是诱惑,但并非不可抗拒。因为在这种恶习的气氛中,亦不乏至仁至德之人。他们是有力量抵抗诱惑,同时肩负着对同胞施加良好影响之使命的灵性。”

646. 善行之举的功德取决于某些条件,换句话说,一个人所做的善事是否会修得不同程度的功德?
“做善事所积的功德与其难易程度相关。毫无任何献祭或代价地做善事几乎没有任何功德。穷人分享自己仅有的一片面包与富人施舍自己吃剩的饭菜相比,上帝更看重前者的善行。耶稣曾借用 ‘孀妇之捐赠’这个寓言故事对你们进行过教导。”[c]



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马可福音》12:41-44,《路加福音》21:1-4。——译者按。